制假售假者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手段越来越“高明”,方式也越来越隐蔽,假货狙击战也随之升级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辉辉/北京报道

"2016年3月15日,兰州市城关区,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现场">2016年3月15日,兰州市城关区,销毁假冒伪劣商品现场
下午5点多,李伟匆匆登上了从杭州去往南京的高铁,他要到南京落实一个制假售假案的线索。
他是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老板电器)法务部专门负责品牌维护的工作人员。从2012年开始,他便开始进入这种接到举报就即刻出发的生活节奏,尽管他并非相关部门的执法人员。
“我们每年都会发现二三十起案值比较大的假冒销售老板电器产品的案子。”李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12年入行以来,他明显地感觉到制假售假者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手段越来越“高明”,方式也越来越隐蔽,而他们的假货狙击战也随之升级。
每天发现上千家售假店铺
接受本刊采访时,李伟向记者出示了一组外包数据公司对国内几家电商平台的检索结果,这些数据显示,其中几家店铺形迹可疑,“从店铺名称上看,应该属于一个人,而且其产品销售价格明显比老板电器的正品低很多,产品图片也显得不太正常。我们怀疑可能又是个冒牌货。”
接到这类信息,李伟和同事们通常会马上对这些线索进行跟进核实,开始一场“恶战”。
2015年之后,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会在李伟的工作中出现。
近年来,他清楚地感受到,线下的售假行为明显减少,线上的售假者却开始变得猖獗起来,“线下门店售假的风险比较高,一般接到举报,我们过去就能逮个正着,而线上售假方式则要隐蔽得多。”
于是,打假“主战场”也从线下实体门店逐渐转移到互联网。
“目前,数据分析、网络检索就成了我们发现制假售假线索的重要方式。”李伟说,老板电器甚至为此委托了专业的数据公司。
南京圣迪奥时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圣迪奥)打假负责人孙亮对此同样感受深刻。
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同以往主要依靠消费者投诉,经销商、专卖店举报发现售假线索不同,现在他们每天都要在各个电商平台输入“圣迪奥、S·DEER”等品牌关键词进行检索,然后对授权店之外的所有店铺进行一一甄别,主要是通过销售价格、图片质量、售后评价等信息初步判断真假。
“一般假货的价格都会明显低于正品,比如圣迪奥一款售价在600元左右的女装,假货的价格可能只有200~300元,甚至更低。”孙亮说。
通过这种初步鉴定,孙亮和同事每天都能甄别出大量涉嫌售假店铺。
“比如说在某电商平台上,事实上只有3家旗舰店是经过圣迪奥公司授权的。但是我们每天的搜索结果都有几千家店铺,这里面有一些可能是非授权销售,但仍然有超过1000家店铺是在销售假冒的圣迪奥产品。”对此,孙亮感到有些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