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法制  >  国内
搜 索
上门医疗网络平台进入“双焦虑”模式
2017-04-27 09:01:58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杜晓 孟雨佳 张佳欣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护士被要求做额外服务

  相对于医生来说,护士更容易成为上门医疗服务的提供者。

  小郭是北京市一家三甲医院的护士,她告诉记者,“我知道现在国内有几款App提供上门医疗服务,护校的同学群里也经常有人发邀请链接,好像每成功邀请一名护士入驻,平台就会奖励30元。我也了解过相关项目,但是我觉得不是很靠谱,就没有参加”。

  “我的第一感觉是不安全。护士一般都是年轻的女孩,单独去患者家里可能存在安全隐患。虽然平台会给护士投保,但是万一出了什么问题,后悔都来不及,也不是钱能弥补的。还有就是我们平时在医院工作非常忙,护士都是倒班作息,上一轮班下来身心俱疲,不会有额外精力去接‘私活’,就算有人这样做,精神头不足导致状态不佳,这对患者不负责任。”小郭说。

  小郭向记者讲了发生在她身边的一件事:一位护士朋友通过平台接单,提供上门医疗服务。有一次接的是“导尿”服务项目,但是患者家属在她完成项目后,要求她对患者进行身体清洁等额外服务,如果不答应就要在平台上给她差评。用户在平台对每次服务的评级与护士的奖励和信用值等一些考核项目直接挂钩。无奈之下,她只好又“义务”进行一些加时服务。

  北京某医院的护士小王也认为,主要安全隐患在于护士独自上门。“我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姑娘不是很愿意随便上患者家里去,我觉得这里面有风险,万一出事了怎么办”?

  北京市海淀区蓟门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李大夫认为,医护人员脱离医院去患者家里进行服务的风险很大。

  “在正规医院,配药、输液等工作流程都很清晰,担责也很明确。但是去患者家里,护士要自己完成配药、输液等流程的操作,虽然有医嘱,但是患者的身体状态、药品批次都可能会导致一些突发情况,这在工作中很常见。对护士来说,如果出现一些紧急状况,光靠自己可能做不到及时良好的处置。虽然给的钱多,但是风险太高,还是划不来。”李大夫说。

  李大夫告诉记者,有人多次邀请她进行上门医疗服务,但是她一直在拒绝。“在医院里如果遇见不讲理的患者,起码还有保安,如果到私人家里,个人安全可能得不到保障。另外,医院里医疗设施比较齐全,可以对患者进行多方位检查,确认病情。但是上门看病时携带器材是不现实的,只能针对表现出来的症状诊断病情,容易出现误诊。比如说患者咳嗽发热,有可能是单纯的感冒,也有可能已经有内发的炎症,这一定要通过抽血化验和拍片才能确认到底是怎么回事”。

  公立医院上门医疗需签约

  在互联网上门医疗发展的同时,公立医疗机构也在推进上门医疗服务。

  记者在蓟门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到,这里的保健科可以提供固定、主动的上门随访服务。比如每个月会到辖区内新生儿家庭进行两次上门随访服务,对新生儿及孕妇进行健康检查及记录。

  此外,可以提供上门服务的几个标准包括:主要服务对象是行动不便的老人及长期卧床患者;家属携带患者及本人的身份证、患者医保卡进行资格审查及关系认定;每次进行上门服务都要进行“家庭医生服务签约”,具体包括医院及家属两方面的内容:家属方面需要提供家庭成员代表姓名、联系电话、家庭住址、家庭情况等信息,医院提供全科医生姓名、全科护士姓名、防保人员姓名等信息;最后签约人员及居民要在签约单上签字,表示对上门服务的认可授权。

  上门服务提供的项目包括导尿、鼻饲、简单伤口处理、采血、日常护理等。

  上门服务收费标准为,视不同级别如普通门诊、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知名专家等级别,出诊费用有所不同,基本等同于医院内相同项目挂号收费标准,并且可以按照北京市医事服务费相关标准进行报销。

  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立社区医院只给本辖区的居民提供上门服务。主要服务对象是行动不便的老人和长期卧床患者,属于公益服务性质,如出诊进行导尿时需要的注射器、手套等一次性用具,都不会对患者进行收费。

  上述负责人说,这种上门医疗不会提供输液、注射类服务,因为存在一定风险。

首页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