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线乱如蜘蛛网
“船民”们心里都知道,这一次,船屋是保不住了。4月初,新槎浦河上的“三无”船屋被依次编了号码,村干部们每日上船与他们谈心、做工作。
以船为家,河上生活,本就不是啥浪漫的事。记者多次走访“水上人家”,看到不少船前都晾晒着衣服——从船棚上拉一根绳子绑到岸上的树上,有人正在洗衣服,洗衣水直接倒进河里;还有人将刚刷锅的水往河里倒,水下立刻升腾起一股黑水。大多数的船主,用木板铺一条通道,连接船舱与河岸;也有“心思巧妙”的,干脆沿着河岸铺设地砖,电瓶车和摩托车能顺顺当当开上船。乍一看,船与岸的间隙没有河水,仔细一看,尽是密密麻麻的塑料瓶,还有垃圾堆和五彩斑斓的塑料袋。河岸本是绿化带,车子从外环驶过,窗外一看,心旷神怡,但细看不得。4月初,记者看到,岸上有堆积的煤渣、建筑垃圾和废弃的煤气瓶,树林里有鸡和鹅来回踱步,远处是用塑料布围起来的公共厕所,还有被开垦的菜地。据桃浦镇新杨村联防人员介绍,原本绿化带上还有不少违章建筑,有的堆放杂物,有的用来养鸡养鸭,现均已被拆除。

安全成了大问题。电线是从村里私自接来的,有人说是“偷电”,也有人说是“与村民商量好价格买电”。记者进过不少户船屋,几乎家家都配齐了常用的家用电器,不少人家冰柜、电视、音响、空调都装了。再回头看这电线,越过村庄和树林子蜿蜒而来,河边的树枝上,电线凌乱如蜘蛛网,有的电线甚至是直接从水中牵进船。万一发生事故,不得了。至于煤气,一些人家用的是液化气瓶,也有人辩称“我家坚持用电磁炉烧饭”。实际上,危险程度半斤八两。
他们也抱怨住船屋的艰辛,夏天就像蒸笼,冬天冻如冰窖。住在中槎浦河的张堂群,装了太阳能电板;用水要从邻近村子用大桶接来,三大桶水能用四五天,洗衣服、刷锅则用河里的水。
实际上,“船民”们已计划着上岸了,违法的船屋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清明节刚过,船被编了号码的6号船船主、环卫工人姜洪巧就开始忙着找房子。4月12日,她让儿子请假回来,帮忙收拾行李,准备搬离这艘住了7年多的船。
53号船的老袁也不打算“在上海混了”。他在船上住了两年多,开“黑摩的”为生,“船没了,我一个人租房不合适,摩的也跑不了,准备回老家”。
4月21日,记者又去新槎浦河畔看,大多数船已被拆除,还剩十几艘船也基本搬空。负责河道养护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日或将全部拆完。
对全上海而言,这是“三无”船屋最后的日子了。3月末,奉贤区水务等部门联合整治,将青村港航塘公路桥两侧的5艘“三无”居家船拆除;前不久,宝山城市工业园区综治办、拆违办、五星村委等多部门针对新走马塘“三无”船舶联合进行专项整治行动,拆解了13艘“三无”船。今年1月,上海市水务局就制定了《上海市河道“三无”居家船舶整治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在全市范围内统一开展河道“三无”居家船舶专项整治工作,并规定年内基本完成河道“三无”居家船舶清理取缔工作。
非一朝一夕之功
最后的船屋,在搬家的喧闹之后,冷清地泊在河边。江苏盐城人老陈说起往事,他的船是数十艘船中,唯一看起来还保持着运输船模样的,没有搭建棚屋,早前运货的船舱裸露在外——曾几何时,通过内河航道往上海跑运输是一件好差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条新的水泥船售价至少一万元以上。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仅浦东新区每年建材物资就达1000万吨,其中95%是通过内河航道运输的。成千上万艘来自苏浙皖等地的运输船满载着黄沙、水泥和石子涌入上海,当时便有不少无航运、营运、驾驶证的船舶,乱停乱靠,互相抢道,一度让浦东新区的内河航道不堪重负。1998年,上海市将整治内河航道纳入计划,据当年的报道,上海内河航运能力有所减弱,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各部门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缺少协调,河口设船闸,航道上桥梁密集低矮,一些航道因泥沙垃圾淤积而废弃。实际上,从那时起,报纸上曾报道的“一艘机动船拖着一长串驳子,满载各种物资,慢腾腾航行在纵横交错的河道上”的景象,在上海,尤其在城区日益少见了。在年轻人的印象中,上海纵横交错的河浜,更重要的是生态景观和抗洪排涝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