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进了十来间船屋,发现他们来这里的时间各不同,有的人住了10多年,有的来了五六年,最近的则是2015年搬来的。数位船上的住户,都和记者讲述了“打游击”的过程——在嘉定南翔、宝山大场与普陀桃浦的河道之间辗转。住户薛锦秀说,这里大部分的船原来都停在真南路7号桥下,2013年的时候才迁过来;住户刘秀连说,她的船屋之前一直在宝山区,近年才挪到这里。刘秀连清楚记得,2013年7月9日,某段河道整治,她的船只能躲到一个“没水没电的地方”,只能在岸边地上挖坑烧水吃,坚持了一两个月受不了,便要挪地方;因为船没了动力,岸上人用绳子拉,船上人用长篙撑,至今回忆起来都深觉艰辛,常常“挪到一半发现不行,水太浅,走不动了”。
“说实话,我们是有意选了区与区交界处的地方。”有人告诉记者,从地图上看,这一排船屋处本就是普陀与宝山的“界河”,若沿河往北数十米,便彻底进了宝山区地界,若再往西北方向岔入小河,数公里后便是嘉定区地界。循着“船民”们的指点,记者又在沪嘉高速公路的中槎浦大桥的北侧河道上,发现了8艘水泥船,它们看起来十分破旧,用绳子固定在岸边的树上,就像水上“棚户”,其中两艘被废弃,已无人居住。
与“定居”新槎浦河的理由类似,这一段中槎浦河是嘉定区与宝山区的界河。船主张堂群指着河对面的一艘船告诉记者,不过数米,一河之隔,就不归嘉定管了。张堂群的船屋曾在普陀桃浦镇附近停靠了十多年,5年多前听闻“整治”风声,便撑来这里,之后便“漂在水上打游击”。
就在张堂群的船屋前,宝山区五星村的居民告诉记者,河道曾被整治过,但“这边整完又跑那边去”;刘秀连的船屋前,普陀区新杨村的居民也记得,数年前整治时,船屋都已经没了,可过段时间,突然又冒出来了。
类似的“三无”船屋整治,上海水务部门和各区曾组织过多次,也有不少成功经验。但其中难点,便在于船屋利用“三不管”的漏洞“躲猫猫”。不过,这种尴尬现今会不存在——上海全面推进“河长制”,落实河道整治的责任,应能走出水污染和违法船屋等问题“反复治、治反复”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