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法制  >  社会与法
搜 索
小学课文又现造假引争议 网友直呼:做事能不能走点心
2017-04-10 14:15:25 来源:东北网综合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例如顾城的《四声》:

  噫……飞蚂蚁在嚷

  咦——飞蚂蚁粘在蜘蛛网上

  矣。飞蚂蚁在怪它的翅膀

  呓

  没有你我怎么会来这个地方

  “噫”、“咦”、“矣”、“呓”,四个声调嵌在四行诗里,写出飞蚂蚁不幸的境遇,郭初阳认为,教拼音的时候用这首《四声》也许很适合。“但由于杀妻事件,导致顾城的作品没有能进入中小学课本,非常遗憾。其实他的诗歌充满灵性,非常适合儿童,不能够因人废文。”

  又如西班牙诗人希梅内斯的《四月》:

  黄雀立在白杨上。

  ——还有呢?

  ——白杨镶在蓝天上。

  ——还有呢?

  ——蓝天映在水珠上。

  ——还有呢?

  ——水珠落在新芽上。

  ——还有呢?

  ——新芽长在玫瑰上。

  ——还有呢?

  ——玫瑰开在我心上。

  ——还有呢?

  ——我心就在你心上。

  “还有呢?”“还有呢?”形成一种自然的节奏,“四月”从“黄雀”出发,最后来到了你我的“心上”,郭初阳认为这种循环往复、一环扣一环的形式,孩子们会很喜欢,因为它琅琅上口,很容易记。

  除了这些,郭初阳还推荐黄宗羲的《原君》,以及梭罗、弗里德曼、哈耶克等人的相关文本给相应年级的孩子。

  在郭初阳眼中,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具体落实在语文能力上就是“听、说、读、写”:认真听,流利说,有阅读理解的能力,也能够完成不同文体的写作。让学生立足于这四种能力,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能够达成通畅的交流。“作为个体来说,语文学习最终是为了实现个体最大的自由;作为人类整体来说,语文的学习通过人与人之间达成的良好理解,能够帮助达到人类的和平。”

  延伸阅读

  百年来

  语文教材都有哪些变化?

  ①民国时语文叫国文,教材一般由民间自行编撰。由于百家争鸣,竞争激烈,所以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版本。在课文里,既有文学性很强的如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闲话》、张恨水《雾之美》、夏丏尊《白马湖之冬》,又有涉及政治与道德的如胡适的《自由主义》、钱穆的《中华民族的克难精神》、鲁迅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甚至还有关于异国风俗、科学幻想等方面的名家作品。由于各个学科的知识被良好地融汇在一起,教材生动,气象万千。

  ②1949年以后,语文教学和教材编纂完全脱离了民国时的路数,另起炉灶。建国初期,语文教材一方面突出中共党史和革命领袖的内容,一方面借鉴苏联经验,也选入了普希金、契诃夫等俄罗斯文学作品,但总体来说存在政治化倾向严重的问题。而“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运动中,语文教材更一度几乎成为宣传手册和语录汇集。

  ③改革开放后,政治宣教的内容占比逐渐降低,而关于科技、自然、社会以及反映现代意识的课文增加了,甚至出现了如袁牧的《祭妹文》、陶潜的《归去来兮辞》等“不讲政治”的古代文学,以及《爱因斯坦小时候》《卖火柴的小女孩》等非苏联的西方作品及西方名人故事。

  ④世纪之交,社会上对语文教材和教学的反思涌现,国家推行的课改放开了教材的编纂,语文教材不再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一统天下”,出现了多个版本。反映爱情的沈从文的《边城》,作为通俗文化代表的金庸的《天龙八部》,也分别有章节入选语文教材;而诸如《背影》《狼牙山五壮士》纷纷退出,鲁迅作品也逐渐淡出,每一次的变化都会引发社会的广泛争议。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责任编辑: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