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真实
《桃花心木》逻辑有硬伤,学生都反感
2010年,郭初阳和蔡朝阳、吕栋三位老师联合写了一本书,《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凭借一线教师的专业素养,从民间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全面、系统的专题性梳理。他们列举并评点了人教、苏教、北师大三个版本的语文教材的部分课文,指出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像《一面五星红旗》,这样的虚假文本谁看了都不会相信的,为什么现在还在我们的教材里?”郭初阳所指的这篇课文是出自作者李含冰,讲的是一个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漂流时受伤,身无分文,饥肠辘辘,最后流落到一家面包店求助。老板面对学生提出的“用大衣交换面包”无动于衷,却对学生随身携带的五星红旗“眼里闪出亮光”,要求用它来换面包,学生却宁可饿晕也坚决不从。最后学生在一间病房里醒来,面包店老板不仅表示了敬佩,而且支付了全部的治疗费用。这样有悖常理的故事在网络上已经被贴上了“奇幻”的标签,却在现实世界里被硬塞给小学生们,无助于培养他们平等的世界观,反而可能令他们从小形成一种混合着自卑和自大的不健康心理。
在郭初阳平时和学生的接触中,得知孩子们比较反感的课文是林清玄的《桃花心木》。这篇课文讲一个种树人故意不按规律给户外的树苗浇水,为的是模仿老天下雨的不确定性,“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但问题是,树苗本身就在户外,户外本身就会下雨,为什么还需要一个人来模仿老天下雨呢?郭初阳说,连学生都发现这个巨大的逻辑硬伤了。“我问,你们上课时没有跟老师提出你们的疑惑吗,他们说提了,但老师说不要钻牛角尖。”
在郭初阳看来,任何弄虚作假的、经不起推敲的文本,都应该从教材中剔除。而在此之前,普通学校的教师如果没有选择课文的自由,也至少应该拥有教学的智慧,让学生来学会什么是真实,分辨文学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区别。特别是对那些似是而非的、重在灌输的历史故事,“老师可以把所有关于故事源流、真实情况的材料都罗列出来,让学生讨论,学生自然会有一个自己的判断。”
要开放
纳入其他领域经典,引原文进课堂
虽然郭初阳和越读馆的其他语文老师都会关注教材的修订,但他个人认为这并不是一件太重要的事,而媒体和公众每一次对语文教材修订的关注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每一次的教材修订后还是会让我们比较失望,所以越来越觉得教材没有那么重要。”
郭初阳认为,应当打破大家对于语文教材的固有印象,拓展语文课堂的领域,把大量人类经典完整地引入语文课堂,而不是支离破碎地这选一点那选一点。“现在语文书的内容过于短小和轻薄了。学生要有充沛的时间阅读整本书,要有充分的课堂研讨过程,这才是我们追求的语文课堂。”他的观点固然理想化,但也不失为一种设计语文教材的新思路。
至于教材的具体内容,郭初阳更抱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在他看来,凡是用语言加文字来表达的都可以称为语文,所以,历史、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的著作,主要是人类经典,都可以纳入语文课堂之中。“有些语文老师对课文的选取言必称‘语文味’,其实是画地为牢,最后必定是一个狭窄而封闭的课堂。”
在越读馆,语文老师和普通学校的语文老师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是自己课程的研发者。“这里拥有非常大的空间和自由度,教师可以来执教自己想教的课,也可以在这么多教材里做筛选、整合,如果你认为哪篇课文是不恰当的,剔除掉不教就是了。”
以现代诗为例,郭初阳选择的篇目范围广,但也可见其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