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法制  >  国内
搜 索
纪检监察机关这样查处扶贫领域腐败问题
2017-04-06 10:53:19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作者:韩亚栋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关键词5:通报曝光

  坚持通报制度,典型案例一律公开曝光,形成持续震慑,发挥警示效应

  【案例故事】

  2016年8月1日,安徽省当涂县姑孰镇连千村村委会原委员吴小明侵占养老保险金问题,被中央纪委作为扶贫领域腐败问题第一批典型案例,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开通报曝光。

  吴小明,连千村村委会委员,负责农村养老保险等工作。2014年上半年,24位参保村民一次性把钱款打到养老金存折本上,并将有关材料和养老金存折本交给吴小明。办手续时,吴小明发现养老保险政策处于调整期,缴纳的钱暂时不能从个人银行账户划转到养老金账户,他打起了“小算盘”。2014年5月11日,吴小明第一次利用养老保险存折的初始密码,从参保村民存折中取出2400元借给好友。2014年5月到2015年7月,他分30次从24个参保账号中取走参保费10.04万元,赌博输掉2万余元,借给他人4.7万元,余款被挥霍一空。

  2015年10月,吴小明被责令辞去村委会委员职务,将挪用的养老保险费全部补齐,其涉嫌犯罪问题被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村党支部、村委会相关干部及姑孰镇包村干部也受到处分。24名村民的养老保险金已按政策兑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常性的点名道姓通报曝光,是纪检监察机关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2015年7月,中央纪委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上建立了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月通报制度,每月集中公开曝光各地查处的案例。2016年以来,中央纪委直接对侵害群众利益典型问题进行分批次、分专题通报曝光。其中,8月、11月分两次通报曝光了扶贫领域重点督办的18起典型问题。2017年3月,中央纪委又公开曝光八起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典型案例。与此同时,各地也普遍加大了通报曝光力度,通报曝光频次和数量明显增加。

  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发挥了警示震慑作用,同时还有效传导压力,督促各级党组织切实担负起管党治党责任,传递出正风肃纪正能量。中央纪委在通报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典型案例时明确指出,“要坚持通报制度,典型案例一律公开曝光,形成持续震慑,发挥警示效应”。(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首页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