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的神秘买家
“外界一直认为,阿里打假只是这几年的事,实际上我们早在2010年以前就已开始打假,2002年就开启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阿里巴巴集团平台治理部知识产权保护资深经理叶炜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彼时,随着网购的兴起,阿里巴巴旗下淘宝网上的网店日益增多,由此带来的侵权问题也浮出水面。集团内部当时还没有像平台治理部这样的专业打假部门,所有涉及假货的知识产权案件均由法务部负责。
一些品牌商在发现侵权行为后通常都会通过邮件的方式告知阿里巴巴法务部,再由法务部跟进相关的调查工作,核实情况后对涉事商品作出处理。
叶炜坦承,由于缺少规范化的打假机制,阿里巴巴这一时期的打假工作多是被动地配合品牌方(或权利人)维权。
阿里巴巴的主动打假始于2010年底。
当时,一方面在国内,《侵权责任法》开始实施,其中首次明确规定电商要对其平台上的侵权行为负责;另一方面,美国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屡屡对中国施压,作为国内最大电商平台,淘宝网自然首当其冲,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为此,阿里巴巴决心启动内部打假行动。
但让包括叶炜在内的打假团队犯难的是,“根本没人做过如此庞大体量的电商平台的打假,也没有任何前车之鉴可以参考,只能一点点摸索。”
最初,阿里巴巴借由人工团队对淘宝上的网售商品进行排查,以找出侵权的假货、A货、高仿货。2011年,在此基础上,一种更为主动的打假模式——“抽检”正式推出。
为避免被网店主察觉,阿里巴巴招募了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的5000多名志愿者,由这些身份隐蔽的“神秘人”配合内部打假团队进行日常线上巡查和抽检。
志愿者们会以网购消费者的名义在一些疑似售假的店铺购买商品,然后将买回的商品一部分寄给品牌方,一部分寄给专业的第三方质检机构,由其对商品的真假作出鉴定,以此为依据对涉事网店作出处理。
如今,抽检已成为阿里巴巴打假的惯常方式之一,每年单此一项的花销就达上亿元。仅在2014年前11个月,阿里巴巴就开展了6万多批次抽检,涉及到食品、保健品、服装等28个行业。
2012年12月,美国将一年前被列入销售假冒和盗版产品“恶名市场”名单的淘宝网排除在年度名单之外,原因正是淘宝付出了巨大努力来清理网站上的非法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