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
体验北京“无现金”生活
杭州的无现金生活被公认走在全国前列。北青报记者跟踪了杭州老司机在北京体验无现金生活的全过程——在向大会提出建设无现金城市的建议后,3月9日中午,趁着会议的午休时间,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基层公交司机虞纯来到北京街头,进行了一次实地调研。
第一站:医院手机挂号,有望缓解老百姓看病难。中午12点半,虞纯先来到离会议驻地最近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这里能用手机挂号吗?”在挂号大厅,虞纯问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介绍,可以用手机预约挂号,也能直接在手机上付挂号费。这样,按照预约时间就能直接去看医生,大大省去了动辄半小时的排队挂号的时间。“能用手机看病付款吗?工作人员解释:医院的诊间费用缴纳确实在开发,但是最后到每个收费窗口都能用扫码支付。
第二站:无现金+信用就可以骑上共享单车。紧接着,虞纯来到后海附近的荷花市场,一排车座椅上印着“免押金”的共享单车吸引了虞纯的注意:“免押金怎么用法呀?”现场正在放车的永安行工作人员回答:只要芝麻信用超过600分免押金,就能免押金开锁用车。我们相比其他共享单车,省得用户还得多出一笔押金。
第三站:北京最老街道,95%以上的店铺都用无现金支付。骑上共享单车,虞纯来到北京城最老的一条胡同——烟袋斜街。几乎所有的店铺都能用无现金支付了。漂亮的窗花、可爱的兔儿爷,都可以扫一扫就拿走。连卖糖葫芦的都用上了支付宝收款。据了解到,目前这条街上的近百家商铺里,可无现金交易商户占比95%以上。
追访
“无现金生活”不等于“无”现金
事实上,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的流行和推广,让我们越来越很少使用现金,远离现金。
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盘和林表示,从国际上来说,无现金社会这个词语出现了25年多了,但到目前为止尚无真正公认的无现金社会的国家。无可否认的是,中国无现金社会正在加速发展,这是一场自下而上的货币“支付方式的革命”。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支付行业的迅速发展与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连边远小县城、小商贩都基于便捷性而加入到无现金支付的潮流当中了。不仅仅是年轻人,甚至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也开始接受和习惯“扫一扫”这种“掏手机”消费方式。
“无现金社会并不是指整个社会完全没有现金,而是指一种以电子支付为主的经济模式,全社会现金使用率极低,人们可以无障碍地使用电子支付方式进行消费。”盘和林表示。上海大学科技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孟添也认为无现金社会并不是消灭现金,而是将无现金作为主流支付方式的社会。“无现金社会”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民众消费习惯,其内涵也非常丰富,包括互联网支付、银行卡、二维码支付、NFC(近场支付)等各类支付工具的应用。在孟添看来,无现金社会是货币形态演变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