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11月12日,在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下,经中国和新西兰两国执法部门密切合作,潜逃海外15年之久的闫永明回国投案自首。(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张祎鑫摄)
实践探索在前,总结提炼在后。“天网2017”将把经验总结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对杨秀珠、闫永明等经典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把有效管用的经验做法固化为工作机制和战术打法。还将围绕重点外逃目的地国分别制定刑事司法协助请求书模板,推动追逃追赃工作走向机制化、规范化道路。
有效管用的法规制度是深化追逃追赃的利器。今年将加强我国追逃追赃配套法规制度建设,研究出台刑事缺席审判制度,推进建立《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实现国内法律与国际规则的有效衔接,为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提供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撑。
追逃追赃涉及国际反腐败执法合作,顺畅有效的合作机制作用重大。以中美合作为例,在中美执法合作联合联络小组(JLG)主渠道作用下,中美共同确定的5起重点个案中,3人已归案,1人被判刑,1人被美方刑事起诉。今年中美执法机构还将在JLG框架下,继续增补重点案件,确保集中力量联合侦办。

2015年10月,中美执法合作联合联络小组(JLG)反腐败工作组第十次会议在京召开,双方就重点个案进行磋商。(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李鹃摄)
对外拓宽合作渠道、建立稳固机制是今年“天网”行动的重要任务。中美之间将继续以JLG反腐败工作组为主渠道开展反腐败合作,中加之间将深化司法执法合作磋商,中澳之间将加紧推动双方于2007年签署的《澳中引渡条约》早日生效,同时也将推动早日启动中新引渡条约谈判工作……
开展追防一体化建设筑牢防逃堤坝
“未雨绸缪”胜过“亡羊补牢”。国外编织追逃“天网”,国内也要筑牢防逃堤坝。有一组数据,我国外逃人数从2014年101人降至2015年31人,再降至2016年19人。新增外逃人数逐年下降,越来越多企图外逃的腐败分子放弃幻想,不仅源于追逃追赃的震慑效应,也得益于防逃工作扎实开展。
“防止一个外逃,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追回一个,所以必须不断加大防逃力度。”“天网2017”从“钱、证、人”三个方面,对防逃工作作出了更为全面的部署。
大多数逃往境外的犯罪嫌疑人在出逃前往往会对资产进行跨境转移,为外逃之路准备充足的资金。打击利用离岸公司和地下钱庄向境外转移赃款专项行动,就是堵截资产跨境转移的渠道,让国内赃款“藏不住、转不出”,打七寸,断营养源。
“天网2017”明确要求将违规办理和持有因私出国(境)证件治理工作列入日常监督管理内容,持续巩固扩大2015年以来专项行动成果,盯的就是“证”,要卸掉企图外逃人员的臂膀,做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
做好防逃工作还得盯住“人”。今年的“天网”行动将推进追防一体化建设,进一步筑牢防逃堤坝,把防逃工作与“裸官”任职岗位管理、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结合起来。与此同时,加强对有违纪违法线索人员和重点对象的监督管理,避免发生“闻风而逃”的情况。
在“天网2017”的部署下,专项行动的利剑越磨越光,追赃追逃同频共振,防逃栅栏越扎越密,机制化建设日益成熟。对外逃分子而言,天罗地网,无路可逃!(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李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