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厕30多年减少了四分之三
掏粪工越来越少的背后,是城区老旧旱厕改造的积极推进,是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一个缩影。
2月22日凌晨4点半,进了五六个院门,每人挑了一两担粪后,江兴华招呼司机发动车子,准备去下一处作业段。“粪比以前少多了,住户分散,主要是跑趟子。”城肥一处目前负责清疏的老城区家庭旱厕共有1317处,30年前,这个数字保守估计也在6000处以上。
说起工作量的变化,谢华最清楚。谢华赶上了1979年那一拨招工,进入城肥二处的前身,甸柳庄肥料厂。他告诉大众网记者,当时厂里负责清理的天桥区、历下区和历城区的一部分旱厕,在他工作后的很多年里,少说也有3500多处。如今,城肥二处辖区内的旱厕满打满算也只剩1300多处,并且还在以每年改造几百处的速度不断减少。
“79年、80年招工进来的那一批人,谁不是从掏粪工干起来的?”谢华说,当年他负责的工作段,北起青龙桥,南到文化西路,没统计过有多少厕所,只记得一天至少能出四五车粪。大伙儿每天5点多钟爬起来掏粪,干一天,下了班一头栽到床上,累得不想动弹。现在,这个片区内需要人工掏粪的旱厕数量,是零。
从上万处到2600余处,30多年间,济南城区的老旧旱厕减少了约四分之三。与此同时,公厕的兴建也为市民如厕提供了较大便利。来自济南市城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市政府将“建设300座城市公厕”纳入“为民办实事”之一,全年建成公厕326座;2014年,建设公厕50座、改造厕所336座;2015年,进一步优化公厕布局,新建公厕21座、改造公厕30座……截至2016年7月,济南市城区的公厕数量达到2011座。另一方面,新建居民小区的楼房均有化粪池,由城肥部门采取机械化清疏,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城肥二处工作人员告诉大众网记者,济南市现存的家庭旱厕大多被列入改造计划,除了个别“文物”级别的特色保留社区,未来,这座城市里恐怕很难见到老式旱厕了。过去几十年,一代代掏粪工挑着粪担子走街串巷,在不久的将来,他们的时代终将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