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往粪桶里舀粪的陈国瑞告诉记者,有时候地面结了冰,老巷子里灯光又暗,挑着装满粪便的担子滑倒,那东西能溅得头上身上到处都是。
五十多年前,掏粪工人时传祥和刘少奇主席握手的照片家喻户晓,很多人满腔热情跑到掏粪班拜师学艺、接受教育,“时传祥精神”激励了整整一代人安心干好本职工作。而近些年,人们已渐渐淡忘了掏粪工人的存在,更别说时传祥那个时代的氛围了。江兴华告诉记者,眼下这批掏粪工大多上了年纪,半辈子跟粪便打交道,早就不在意旁人的看法,跟谁都能大大方方介绍自个儿的工作。年轻人则不同,特别是那些刚当上掏粪工的未婚青年,出去找对象相亲,谁也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干这个的。

清晨6点半,清除二队的工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准备收车归队。

“掏粪岗”曾经招5人报了391人
尽管掏粪的工作又脏又累,在旁人面前还有些“难以启齿”,但从近年情况来看,社会上并不缺乏想要“掏粪”的青年人才。
城肥清运管理二处政工科科长、人称“活地图”的谢华给大众网记者“科普”了城肥部门的历史渊源。
城肥清运管理一处的前身是匡山肥料厂,二处的前身则是甸柳庄肥料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济南,几乎家喻户晓。说起当时的掏粪晒粪车间,老工人们都印象深刻。站在济齐路南头向北望,除了匡山,满眼都是肥料厂的大小粪堆,十分壮观。辛辛苦苦把粪掏回来,晴天得翻晒,雨天得盖上雨布防止“粪流成河”,这些工作都得靠人干。
肥料厂改为城肥一处、二处后,起先是隶属于济南市环卫局,2010年前后又划归到济南市城管局。2009年,城肥清运管理二处对外招聘5名粪便清除工,吸引了391人报名。最终,来自济南大学等几所大学的5名大学生“中榜”,其中4人是本科学历,1人为大专学历。按照聘用协议规定,他们至少要在“掏粪”岗位上干三年。
当时舆论普遍认为,此次招聘的掏粪工均为事业编制工人,工作稳定有保障,是吸引大学生们踊跃报名应聘的重要原因。谢华笑称,他的孩子也参加了那次招考,不过由于笔试成绩不佳,没能进入面试环节,无缘“掏粪”岗位。
一方面,事业编制岗位对许多年轻人仍然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掏粪工正在迅速减少,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谢华的印象中,当年甸柳庄肥料厂光掏粪班就有十五六个,每班十七八人,是个三百来口子的大队伍。江兴华也证实,当年他所在的匡山肥料厂,掏粪队伍有二三百人。实习期每月发32块工资,转正后涨到38块,虽说不多,但这是正式工人,好歹算吃“皇粮”,一段时间的挣扎和适应后,大部分人都留下来了。近些年,掏粪工数量锐减,眼下,城肥一处共有一线掏粪工68人,城肥二处有40人左右。这一百零几号人,就是济南城区仅存的掏粪工“正规军”。他们大多于上世纪80年代招工进厂,眼下正面临集体退休的高峰期。
“每年都有不少老工人退休,招进来的新人倒是不多。”谢华坦言,不是找工作的人歧视这个职业,主要是人们现在大多住楼房,用冲水马桶,机械化清粪越来越普及,再加上近几年一直在搞老城区家庭旱厕改造,以后大概用不着那么多掏粪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