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况
拆了二层嘈杂依旧
银锭桥是什刹海酒吧的中心,围绕着这里,鸦儿渡口、震颤、聽荷雨等酒吧的顾客最多。为了招揽生意,前几年很多酒吧和餐馆在原本的平房上,加盖了二层阁楼。坐在阁楼上,可以看到银锭桥,可以看到什刹海,但却破坏了原本的建筑结构。在今年的前期拆违中,一些酒吧和餐馆的二层违建已被拆除,顶楼上只剩下桌椅板凳。
虽然二层的违建已被拆除,但是酒吧街的客流量并没有因此减少。随着天色渐晚,什刹海的游客越来越多,有来旅游的也有来喝酒的。酒吧的服务员在门口招揽生意,他们给客人扇着扇子,“进来坐会儿吧,没有最低消费。”路边的小商贩,借着酒吧的动感灯光,叫卖着发亮头环、喷涂文身、会闪光的短袖衫。
酒吧门口的音乐声,甚至比酒吧里面还要大,这是为了招揽生意。因为进去喝一杯的消费并不低,很多游客就站在门口听歌。各家酒吧似乎比赛着开大音量,即使隔着一条胡同也能听清。
居民
“刮哪边的风听哪边的音乐”
在与酒吧街隔着一条胡同的小金丝胡同,居民孙大爷已经听了十几年的酒吧音乐了。“外面一刮风,我家就热闹了。”他家的位置,正好在前海酒吧区和后海酒吧区的中间,每当刮起北风的时候,孙大爷就能听见从银锭桥附近传来的音乐声,刮起南风就能听见荷花市场那边的音乐声。孙大爷无奈地笑了,“好多流行歌曲我都听腻了。”
孙大爷对记者表示,银锭桥附近的酒吧原先都是民房,既然是民房,大门就不会朝着马路开放,朝着马路开放的门只可能是院门,“现在这些酒吧的门都是商户自己开的,破坏了原来的结构。”
对于这里的老居民来说,这里不是商业区,只是自己的家。居住在鸦儿胡同西段的马大爷从出生开始就住在这里,见证了银锭桥附近的变迁。“以前的平房哪里有二层楼,全是酒吧他们自己建造的。”马大爷说,在他的印象里,上世纪90年代什刹海附近开始出现酒吧,但是没有现在的规模。2000年以后,酒吧越来越多,家门口本来清静的小胡同变得吵了。
虽然住得离酒吧聚集地不太近,但是马大爷依然能听到晚上酒吧内传来的低音炮声音,“十多年了,有的时候能响一个通宵,我们都有点儿习惯了。”这样的“习惯”,马大爷和邻居们明显不愿意。不过马大爷表示,每天晚上都有人在巡逻,会让酒吧控制音量。
在前海北沿,一些住在酒吧旁边的居民,对酒吧又爱又恨。他们反感音乐声,但也借着音乐声赚钱。顾大妈家和酒吧一墙之隔,她和儿子每天晚上都会在家门口摆上一些头饰、荧光棒来卖。“现在家门口成了旅游区,我也就沾沾光儿,凑凑热闹。”顾大妈已经退休十多年,她从前年开始进一些小玩意儿在家门口卖给游客,挣不了多少钱,但是能跟着热闹一下。顾大妈也知足,总比在家听着外面的喧闹,自己在家干生气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