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法制  >  社会与法
搜 索
游学市场乱象:游而不学价格虚高 运作缺监管
2017-08-02 16:02:57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市场大、门槛低

  游学机构鱼龙混杂

  然而,游学体验的满意度还有不少上升空间。一份网络问卷调查显示,有过游学体验的学员,对游学过程满意的不到一半。

  游学项目质量差原因何在?目前来看,游学的承办主体既有旅行社,也有教育机构,还有学校,使得监管部门权责不明晰;国外游学产品来到国内需经过层层代理,造成价格虚高;而游学既有旅游和学习的内涵,游和学占多大比重,目前没有标准,这些使得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中国游学市场非常混乱。

  海外游学安全隐患不少。上大三的大学生小王称,她在2016年暑期与8位同学一起前往了美国圣路易斯大学,这是她所在大学的院系组织的游学活动。在美期间,非上课时间,由跟校方合作的私人旅行社带他们游玩,当时旅游乘坐的车辆,被同行的机械学专业男生看出来,是由七座车改装而成的“小型巴士”,车内安全带与座位分离,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但由于旅行社否认这是改装车,学员们人在国外不希望产生纷争,此事便没有再追究下去。

  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安全隐患?国际教育专家张亮表示,游学始终存在着承办主体不明确、市场范围未划定、准入门槛低等现象。他说,对于游学和游学机构的范围,市场上并没有给出明确定义。2012年,教育部曾联合公安部、国家旅游局和外交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生出国参加夏(冬)令营等有关活动管理的通知》,但该通知并没有对市场产生过多影响和支配力。目前,对于游学的实施主体和承办主体尚不明确,相对混乱。旅行社、留学中介机构、教育咨询公司、培训辅导机构都在实施或组织游学活动。

  对于培训机构设立的游学项目,目前仍然处于“民不举官不究”的境地。在法律层面上规定并不全面,培训机构和有出境资质的旅行社合作,成为了合法行为。

  山东某地的夏令营上,学生们学习古琴。

  游而不学、价格虚高

  行业尚无标准

  海外游学,被吐槽最多的当属“游而不学”和“价格虚高”。

  一些学员觉得是“光玩了,没学到什么”,有的学员认为自己只是在名校参观了一下,并没有感受到名校的内涵。专家表示,关于“只游不学”,理解不能偏颇,“游”和“学”的比例是难以界定的。名校游学、研学旅行、营地教育,由于形式不同,因此“游”和“学”的占比始终不同。拿营地教育来说,这种夏令营依山傍水、搭起帐篷,主办方在营地进行体育活动、军事训练、艺术活动和科创活动等。由于营地是固定的,它几乎没有“游”的成分,这种情况下,教育成分就占到90%以上。

  今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指出,研学游的承办方是与研学旅行活动主办方签订合同,提供教育旅游服务的旅行社。也就是认定旅行社成为承办研学旅行的主体。但有专家表示,由旅行社来实施研学旅行活动,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毕竟,旅行社本身的人力资源和常规业务是旅游,而“游学”实际上是以走出校园旅游为途径,让学生去学习的一种模式。研究和学习才是目的。旅行社能否满足学生游学中“学”的诉求,还有待观察。

  一些国外游学的项目价格偏高。举例来说,一个包含在加拿大主要城市蒙特利尔、多伦多和温哥华游学,参加英语课程、参观大学校园、在当地家庭住宿的国际夏令营项目,要价大约为4.8万元人民币。另一个价格接近的项目则包括前往华盛顿、纽约、洛杉矶和旧金山,参观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参加英语、地理、生物和数学课程等。有些旅行社甚至推出了可以在哈佛大学校园内接受两周特别课程的项目,要价3.2万元人民币左右。

  北京世青国际学校校长助理李锰透露,国外游学项目价格高的情况,有着层层转包的因素。在游学涉及的每一个环节都加收费用,并且三四线城市孩子的花费可能比一线城市的孩子花费更多,原因在于信息不够透明;一线城市市场化程度更加成熟,价格相对合理。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