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信息孤岛”:数据共享提供优质公共产品
国情调查一直有,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都掌握相关数据,为何还要开展地理国情普查?
“选取了各领域需求的‘最大公约数’,普查数据可为各部门开展调查、统计、评价提供统一的地理国情信息公共基底。”李维森说,地理国情普查与其他相关行业的调查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也具有很强互补性,结合起来使用可以相互校核、相互补充。
据了解,过去政府一些部门和机构根据工作需要采集了大量地理数据,但有的部门和机构把信息资源视为部门资源,不愿将手中的地理数据拿出共享,造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导致不同部门重复采集数据,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而地理国情信息普查,则从一开始就将相关数据向公共部门开放,打破部门、区域之间的数据壁垒,以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产品。
据了解,国家发改委正应用普查结果,客观评价京津冀地区自然资源承载能力,推进空间规划“多规合一”试点。住房城乡建设部则利用普查数据整治重点城市黑臭水体。
“此外,国家林业局将应用地理‘底图’进行东北国有重点林区森林资源监测,农业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将借此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贵州省则结合地理数据推进精准扶贫作战图管理系统建设。”李维森说。
成果不“锁进柜子”:“地情图”助力科学决策
“摸清‘地理家底’是基础,关键还要用好、用活地理信息数据。”李维森说,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并非“一查了之”,成果不会“锁进柜子”,而会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从监测城市地表沉降、祁连山冰川变化,再到观测三江源等重点区域生态变迁,依靠精细化的测绘和数据分析,助力科学决策。
地理国情普查监测,就直观展现出一张有说服力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生态建设效果图:从2009至2015年,水源地库周10公里缓冲区内水域面积增加了27.9%,而同期的耕地、网箱养殖面积分别减少7.1%和19.8%。“这些地理信息数据证明,近年来人为活动对当地环境干扰程度降低,生态建设成果显现。”程鹏飞说。
针对资源性城市转型发展需求,测绘部门采用遥感技术,对抚顺矿山环境进行监测,发现当地采煤区沉下区域向北扩展,超越了限采界限,部分区域地表位移明显,存在诱发滑坡的可能性。“这个监测成果引起当地政府高度重视。”
此外,浙江利用普查成果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为基本农田、公益林、围海占地等提供“靶向性”分析服务,大幅提高了审计实效性和结果精确性。
据统计,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获得的数据总量达到770TB,相当于7亿册50万字的图书。“依托这些海量的普查成果,我国建成囊括地表覆盖、重要地理国情要素、遥感影像等组成的地理国情数据库,既可提供三维浏览、成果查询、检索服务,也可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个性化统计分析定制服务。”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副主任刘若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