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00多次现场排爆27次直接手动拆除可疑爆炸物
拆弹英雄媳妇面前不提多危险

“拆弹英雄”闫群王全福摄
各种颜色的电线缠绕在一起,倒计时数字正在快速奔向“零”,警察拿着一把剪刀,忙乱不堪地比画半天,最后赌命般剪断或红或绿的一根线,霎时间倒计时终止,炸弹拆除……这是老百姓通过无数电影电视熟知的排爆场景,可惜,全都不是真的。今天上午,曾经200多次现场排爆、27次直接手动拆除可疑爆炸物、直面死神弯刀的闫群警官和他的妻子一起坐在了记者对面,讲述他从警23年以来,生死边缘的那些故事。
爆炸前三分钟
炸弹被他拆除
“那个爆炸物放在更衣室的柜子里,计时器已经停了,柜子里空间不够,没法拆,我就把它挪到地上,结果就在我去摸拆除工具的时候,计时器突然又开始走了。”在北京市公安局反恐怖和特警总队五支队排爆大队副大队长闫群的记忆里,离死亡最近的一次经历,发生在十多年前的一个洗浴中心里,他现在还记得那个更衣柜的编号:108号。
闹钟下绑着一个圆盒子,定时器的表针已经被剪掉了,但隐约还留着一个“根儿”,能看到它定下响铃的时间是5点。而此时已经是4点53分了。按照操作规程,这时候包括排爆警察在内,所有人都得紧急撤离,可闫群突然有点较劲:“这个炸药量,要是炸了,影响太大了。我非拆了它不可。”闹钟滴滴答答地继续走,闫群开始动手拆除。多年的训练练就的技术,多次的现场排爆练出的大心脏,在这一刻一起发挥作用。
他回忆道:“这时候确实有点像电影里了,但是没悬到那种‘最后一秒’的程度,炸弹拆除之后,我又看了一眼,当时是4点57分。”
在每一个出现了疑似爆炸物的现场,所有人,包括其他警察都在撤离的时候,排爆警是那个逆行的身影。身穿厚重的防护服,带齐了各种装备,他们需要直接走向一个个或大或小、或精巧或简陋的爆炸装置。
多少普通炸药能置人于死地?闫群答:“50克,一个包子的分量。”人称“大脑袋”的他脑子里装满了各种爆炸装置的数据,只要看一眼,大致已经能判断其中的炸药量、爆速等数据。而在很多时候,如果真的炸了,厚重的防护服其实根本抵挡不了冲击波,要是装置里面再装上点危险物品,那真的非常危险。
这一点,每一位排爆警察都心知肚明。
走向未知的危险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体会?闫群说起了自己执行过的第一个任务。1998年,从警四年、干排爆警已经两年的他刚刚考取了公安部排爆手的证书,一天中午,朝阳一家餐馆里发现了可疑爆炸装置。抵达现场,疏散市民之后,闫群和同事进入侦查,果然在靠墙的桌子边看到了一个塑料袋,里面隐约有个BB机。
周围的通讯讯号随即被屏蔽。闫群穿上防护服,单独走进餐馆。“当时好像没想太多,所有人都在外面,我一个人进去,在防护服里听着自己的呼吸声,有点悲壮感。”爆炸装置被成功拆除了,脱下防护服的时候,里面全是汗水。
“现在已经好多了,之后的26次手动拆除,我再也没紧张成这个样子。”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