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法制  >  国内
搜 索
出狱收留40孩子:多个学生,以后或许能少个罪犯
2017-04-19 08:32:52 来源:海外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多个学生,以后或许能少个罪犯”

  刘甫1978年10月生。他在辉县文化艺术学校学了三年,这为日后的表演打下了基础。“他挺有本事的,这样太不值得了!”濮阳县庆祖镇郎寨村的很多村民提及刘甫心情挺复杂,有尊重,有惋惜,也有嘲讽。

  在鹤壁市监狱服刑期间,刘甫认识了不少因偷盗、打架入狱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大多有着相似的经历,孤儿、父母离异、自幼无人看管、没有一技之长,成了这些年轻人走向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也正是从那时起,刘甫萌生了办学的想法。

  “刘甫的父亲去世早,以前他确实有点膨胀,不太听话。”刘甫的三爷、55岁的濮阳县庆祖镇郎寨村村民刘银朝说,自从出事后,刘甫像变了个人似的,他喜欢说一句话,“如果家里人教育不了你,那就会有别的人来教育你。”

  “有个19岁的狱友告诉我,如果他父母不离婚,从小有人管教,而不是在社会上瞎混,也许他现在正在读大学。”刘甫说,这句话给了他很大触动,他认识到,学习教育对未成年人的重要性。

  刘甫说:“我有一技之长,学校里能多个学生,以后监狱里或许就能少个罪犯。”出狱后,他把这个想法郑重地告诉了妻子。当时,不仅妻子不理解,身边其他人也纳闷:一个曾“犯过错误”的人,咋有资格去教育他人呢?但他主意已定。他认为,正是因为曾经“犯过错误”,教训极其惨痛深刻,如今他才更加懂得珍惜眼前的生活,更看重对未来的规划。

  教孩子本领,另一种方式赎罪

  从老家一处破旧的院落起步,在孩子们逐步增多之后又辗转搬了几次家,直到目前的农家院。“设施很简陋,生意不好,一直闲置,人家看我办好事就让暂时免费用。”

  记者看到,一块“濮阳市艺术公益培训基地”牌匾悬挂在校舍门口。一旁的马路上铺设了塑料板,20多个孩子正在聚精会神地练习杂技表演的基本功。其中最大的18岁,最小的11岁,包括5个残疾儿童、3个孤儿、4个来自单亲家庭孩子,其他孩子也均来自濮阳及周边的贫困家庭,最短的学了两三个月,最长的快三年了。

  “杂技节目很多,倒立、爬杆、跳板、飞人、转碟、草帽、空竹等,一个简易节目就要三个月到半年训练,吃不了苦不行。”刘甫说,校舍里没有空旷地方做练功房,只能搬到马路上,尽管如此,孩子们练得还是十分认真,满头大汗。

  10岁男孩袁竞波的妈妈患有精神疾病,很早就走失了,父亲常年卧病在床,孩子从小无依无靠,两年前,刘甫到台前县把他接了过来,教他读书识字。12岁的郎振辉也是苦命孩子,爸爸、爷爷相继去世,妈妈改嫁,年迈奶奶管不住他,刘甫把他接了过来。

  “6年前他酒后犯事,如今创办爱心学校,真正地重新做人了。”郎寨村村干部郎贵增说,知道内情的村民们都向他投去尊敬的目光。

  刘甫表示,他想将自己一身本领通过这种方式教给更多需要的孩子,让他们将来在社会上凭一技之长谋生,“也算是我在为曾犯下的过错用另一种方式赎罪了。”

  “欠了不少债,还会艰难走下去”

  如今,孩子们已经成了刘甫的精神支柱。“20多个孩子,还有生活老师和教练,总共30个人。”孙晓燕说,孩子们每天练功消耗体能,有的一口气能吃四五个馒头,“这么多人,每个月的花销都在两万左右。”

  不过,3年多来,刘甫从未向孩子们收过一分钱费用,反而将几年来辛苦演出挣的几十万块钱全部花在孩子们身上。“他借我四五万了,办好事得支持。”刘银朝说。刘甫母亲仲改粉将10多年积攒下来的3万块钱养老钱一把给了刘甫,“你手头紧,先用着,让孩子们吃好点。”

  然而无奈的是,因办学条件差,请不起语文、数学等文化课老师,开设不了常规科目,他便让孩子们习读《弟子规》,希望他们能先学会做人。

  一些人也质疑,刘甫在利用孩子们搞演出赚钱?对此,刘甫表示很无奈。他说,年纪较小的孩子都没杂技等表演基础,需要一到两年练习,“如何拿他们演出赚钱?”而对16岁以上的孩子,经过一段时间刻苦练习,可以登台表演了,就会带他们出去演出,但这并非无偿的,只要演出都会给予相应报酬,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等到可以独当一面了,来去自由,我的角色主要是师傅。”他说,由于一大家子人员太多,演出少,费用低,经常入不敷出。

  濮阳当地不少人也从起初的质疑变成了理解。一个多月前,刘甫夫妻俩收留孤苦孩子的事迹在央视《向幸福出发》播出了,很多人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这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虽然经济负担很重,欠了不少债,但还会走下去。”刘甫说。

  “刘甫给我们争得了荣誉,镇里奖励了5000块钱,通过我发给了他。”郎寨村干部郎贵增说。

  共青团濮阳县委办公室主任闫濮生表示,经过组织推荐考核,刘甫已荣获团县委“青年五四奖章”荣誉。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