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遗产纠纷案引发社会关注。广州一位86岁高龄的离休干部去世后,遗留下了越秀区东湖的两套房产,三年后保姆手持3份“手书遗嘱”要求继承其中一套三室一厅。日前,广州中院对这起遗嘱纠纷作出终审判决,认定老人在当时有痴呆表现,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签署这些遗嘱的行为无效,驳回了保姆的全部诉求。
近年来,由于没有遗嘱或遗嘱无效,老人离世后,遗产继承陷入纠纷,子女反目成仇甚至对薄公堂的案例层出不穷。
2013年3月21日,中华遗嘱库北京第一登记中心成立。从成立之初,这家机构便受到广大老年人的热烈欢迎,如今,预约办理遗嘱的服务,已排到了8个月以后。
立遗嘱,从禁忌话题到为越来越多老年人所接受,背后揭示的问题值得关注。
“立完遗嘱后感觉像完成一件人生大事”
4月12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交民巷73号的中华遗嘱库北京第一登记中心,几十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登记遗嘱或进行咨询。
陈阿姨是第一次来中心咨询。她是因前几日看到央视的报道后,慕名而来的。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小崔告诉她,现在预约遗嘱登记的人,已排到了今年12月下旬。
“因为预约登记的老人太多了,而我们的接待能力有限。”中华遗嘱库北京第一登记中心主任尹艳贺告诉记者,这还不是她们最繁忙的时候。“记得登记中心刚成立的时候,每天在门外排队的老人近百米。尽管当时我们加班加点工作,还是会被等待久了的老人投诉。”
中华遗嘱库是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和北京阳光老年健康基金会共同发起主办的我国首个关注遗嘱的公益项目,该项目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提供遗嘱的咨询、登记和保管服务。中华遗嘱库在北京、广东、天津、江苏设有分库,截至目前,已有5万多份遗嘱入库,还有近3万多名老人正排队等着登记。
中华遗嘱库管理委员会主任陈凯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华遗嘱库的成立,主要是基于城市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以前在家庭内部主要是赡养、监护、家暴、生活水平等问题,而现在老人权益保护则主要是遗产继承。”
另一个目的,则是传播现代社会的遗嘱理念,推动老人用法律的工具管理生活。“不给家人留麻烦,不给自己留遗憾。”
北京第一登记中心成立以来,尹艳贺说她明显感觉到老年人心态以及遗嘱观念的变化。
“当初在给老人做咨询的时候,我们用词特别小心。‘去世’、‘死后’这些字眼都是忌讳,因为很多老人当场会生气。”而现在,很多老人看出工作人员的顾虑后会主动宽慰说“我不在乎”,甚至老人自己在交代财产分割的时候会直接说“我死后”。
遗嘱不仅仅是一份法律文件,更是一种爱心和责任的表达。
陈凯说,现在好多老年人来立遗嘱,会穿得很正式,甚至会和工作人员合影。“很多人立完遗嘱后感觉像完成一件人生大事。人生的仪式感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