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揭秘
“免费送礼”锁定人群
原本在保健品公司当推销员的赵先生告诉北京晨报记者,“保健品销售都是有套路的,从聚人、留人到卖货、家访,一步一步进行下去,效果很显著。”赵先生介绍,保健品销售的第一步是聚人。大部分的公司都通过发传单免费送礼来招揽客人。他称,之前所在公司销售的主要是一些调节血压、血脂的普通保健品,成本不高,售价也不很贵。卖货之前,公司惯用的招是“保健品空盒换礼品”。他们在小区周边发传单,凡持传单前来听讲座的,可凭三种随意品牌的保健品空盒换2斤鸡蛋、一袋杂粮等。“这一招主要是为了锁定经常吃保健品的老年人,这样的老年人有保健意识,家庭条件也比较好,是我们的重点发展客户。”
“医生”上场问诊卖药
赵先生称,等到一批老年人拿着传单和保健品空盒来领礼品时,“专家”就该上场了。“专家”是公司请的,负责讲健康养生的知识,当然重点还是讲保健品的成分与效果,引起老年人的兴趣;然后,“医生”上场,为听讲座的老年人免费体检、看病,所谓的“医生”只是穿个白大褂,说自己是某某医学院毕业的,现场“把脉”只是做做样。最主要的是,“医生”在“把脉”时通过交流了解老人的身体情况,平时有什么病。根据这个情况,“医生”会推荐老年人购买几个疗程的保健品。“销售产品时再给点优惠,为了多要赠品,老年人会加大购买量,一般情况下都是一次买几千块钱的产品。”赵先生称,每次这种会上,总会有老人掏腰包,公司从没有空手而归。
“免费旅游”变相推销
为了加大收入,很多公司都出了新政策,鼓励老年人往该公司“存钱”,给10%的年息,而且存钱的客户买保健品还可以享受更多优惠,甚至可以免费旅游。公司会组织老客户去安徽“免费旅游”一两次,一路上的交通、食宿公司全包,名义是回馈老客户。但是内部人都知道,这趟“免费旅游”实际上是一个“洗脑”的过程,陪同人员一路上会给大家讲健康的重要性,进一步渗透保健品的效果。旅游过程中就会推出一次大规模的“回馈老客户”活动,让老年人存款进行“投资”。赵先生还向北京晨报记者坦言,他在北京卖保健品的时候,没想到自己母亲也在老家被人用同样的方式骗走了20万元购买保健品。受到这件事的冲击,他放弃了“继续骗人”。他称,目前很多保健品公司除了卖给老年人昂贵的保健品,还开始鼓动老年人在公司“存钱”,只要存款就许给高额的利息。用一系列手段轮番轰炸,引诱老年人投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