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法制  >  社会与法
搜 索
车多位少停在哪? 停车难带给城市多种“并发症”
2017-04-13 10:46:26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韩振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城市车多位少缺乏长远规划

  专家认为,造成城市停车难的原因主要是基本车位和出行车位缺乏。

  “我们把停车位分为‘基本车位’和‘出行车位’,基本车位是指车辆使用者无出行时,供车辆长期停放、相对固定的车位,一般是住宅停车位。基本车位的数量基本等同于城市机动车拥有量,理论上每增加一辆车就需要一个基本车位,属于刚性需求。出行车位是指在车辆使用者出行时,供车辆临时停放的车位,其数量与机动车使用量直接相关,不属于刚需,可以调节。”周涛说。

  一方面,由于汽车拥有量快速增长,基本车位缺口越来越大。“重庆主城区汽车保有量从2007年的28.2万辆增加到2015年的110.2万辆,年均增长10.2万辆。”周涛告诉记者。

  另一方面,由于居民收入增长、消费增加,出行距离加大,人们对出行机动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舒适、私密、便捷的小汽车就成了首选。“重庆主城区的居民机动化出行结构中,地面公交占比从2007年的69.14%下降到2015年的48.4%;轨道交通从1.6%上升到12.4%;出租车从10.3%下降到7%;而小汽车从16.4%上升到31.4%,几乎翻了一番。”周涛说。小汽车出行量的大幅增加,使出行车位缺口不断扩大。

  “根本原因是城市建设缺少长远和系统的规划。”程德安强调,“我们在进行小区和商圈建设时,只想到给人安张床、给商家腾个位,没想到车位;只想到会有人来购物,没想到有那么多人开车来购物。我们看到了汽车对GDP的贡献,热衷于造车、卖车却忽略了停车,直到停车难全面暴发。”

  供需双向发力缓解“停车之痛”

  “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停车难问题产生的实质是稀缺资源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即有限的车位资源和日益增长的汽车需求间的矛盾。因此,解决思路主要在于需求侧与供给侧两种模式。”重庆规划展览馆规划研究中心总经理常延聚说。

  常延聚告诉记者,从国际经验来看,需求端主要以经济手段和替代手段为主。前者通过收费等形式抑制停车需求,如英国伦敦为限制车辆进入中心城区,从2000年起提高市区停车费用,且进入者要缴纳额外的“拥堵补偿费”。

  “此外,1962年日本出台法律,规定车主在上车牌时必须提供车库证明,确保在距离住宅直线距离2公里内有存车场所。伪造车库证明、有车而没车位都属于违法行为。北京市曾在1998年推行类似的‘有位购车’制度,但由于出现虚开车位证明乱象,政府无法精准掌握市区的车位数量,这一具有前瞻性的举措于2004年取消,非常可惜。”程德安说。

  专家认为,替代手段重点则在打造舒适快捷的公共交通系统,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频次。如日本通过修建科学便利的公共轨道交通,使市民乐于接受,进而减少了私家车的使用。“所有城市交通政策的出台、资源的配置、设施的建设均应以落实‘公交优先’为第一要务。”周涛说。

  但一味抑制需求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还应从供给侧着手,在不过度限制市民停车需求和不占用过多土地面积之间寻找平衡点。

  业界人士建议,不妨将停车设施纳入重点民生工程,遵循“以配建停车为主、路外公共停车为辅、路内停车为必要补充”的原则,合理增加停车用地供给。

  “可以建设集约化程度高、适应性强的立体停车楼,实现停车空间的纵向合理分布,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车容率’。”常延聚说,“一个平面车位平均占地面积为27.5平方米至35平方米,而立体车位只需0.9平方米到7.5平方米,优势明显。”

  同时,应加强智慧交通的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的顶层搭建,形平方米成统一的停车信息管理、查询平台,减少因排队或寻车位产生的静态拥堵。

  不仅如此,业界建议,还可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停车场的建设运营,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让市场机制促使停车行业向前发展,提高用户体验,实现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有机统一。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