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青少年网络欺凌要及早干预
据媒体报道,2016年12月,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名18岁的高中女生布兰迪,因为长期遭到网友包括恶意制作约会网站、公开电话、照片等“网络欺凌”开枪自杀,引发关注。布兰迪的姐姐称,自己曾经多次报警,但警察却回答“什么也做不了”。而得克萨斯警方表示,由于网络上的留言都是匿名的,他们目前还没有查到可疑人员的真实身份。
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告诉记者记者,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人对生活不如意,网络世界的匿名性,为这部分人提供了“庇护所”。一些人通过语言暴力、恶搞等手段攻击他人,形成事实上的欺凌现象。由于青少年的身心发育不健全,自我心理疏解能力和应对不良信息的能力较弱,在现实和网络交互影响下,有可能在其自身心理发展中,留下负面影响,乃至形成恶性循环,甚至会引发抑郁乃至自杀的现象。
张纯认为,对待网络欺凌现象,要做到“及早干预”,如果发现青少年有情绪低落等现象,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排除网络欺凌事件对青少年心理的负面影响。
-对话
“网络欺凌隐蔽,学校难介入”
对话人物,《指南》编写者,上南中学学生处主任张正国
记者:为什么要编印这样一本指南?怎么使用这套教材?
张正国:现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很多,主要以语言暴力的形式存在,这一点,媒体也有过很多相关报道。编写这样一本指南,也是网络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种尝试和探索。我们将在班会课的时候将这套手册进行发放。此外,按照计划,我们学校还将开设相应的校本课程,而这套手册,就是教材之一。
记者:学校里也出现过类似现象?
张正国:具体到我们学校,或多或少的存在这种现象。有学生遭受网络暴力的伤害,被孤立,这都是客观存在的。
记者:编写这份指南用了多长时间?
张正国:花了一个寒假。我查了很多资料,然后结合自身工作中的思考,最后完成了编写。此外,还找了我们学校的两个语文老师帮忙把关。
记者:目前手册的覆盖范围有多大?学生对手册内容的评价怎么样?
张正国:手册一共印了5000册,主要面向学生和家长,这一块是能够做到全覆盖的。作为一项学校工程,手册主要成本就是印刷成本,费用是由学校出的。目前已经有部分学生干部看过手册,应该说大家的评价还是很高的,觉得很实用,也很有现实意义。
记者:你希望手册将在校园生活中起到什么作用?
张正国:我希望这本手册,能够像它的名字一样,成为学生遇到网络欺凌现象时,维护自身权益的“指南”,让他们免于恐惧。
记者: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怎么看待网络欺凌这种现象?
张正国: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像敲诈勒索这样的事情,我把它叫做“硬暴力”,对人的伤害是可见的,相比较而言,网络欺凌对学生的伤害,就显得很不一样。
网络暴力,以语言暴力为主要形式,对人的伤害其实更深,对学生心理的伤害,不是短时间能够恢复的。
记者:这种现象的存在,给学校管理带来什么样的挑战?
张正国:相比于线下的这种校园暴力事件,网络欺凌具有隐蔽性强的特点,一些学生遭受了网络欺凌后,也不愿意跟老师或者家长说,学校介入的难度也更大。
记者:有将手册继续推广的想法吗?
张正国: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当然希望更多的学校重视这一方面,对学生做出有益的引导。当然,推广这样的手册,还需要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