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业态遭遇“成长的烦恼”
“互联网+”的共享经济相对传统的资源匹配模式有了质的飞跃。然而,在这样的飞跃中,作为全新业态的共享经济却在资本的裹挟中快速生长着。而互联网时代商家、平台和消费者所在地的分离,新业态监管“无据可依”以及诚信体系尚待建立的客观现状也给这一行业的净化和监管带来了新的难度。
“上海的无桩共享自行车投放总量达45万辆,有桩共享自行车8万辆,城市的承载力已经接近饱和了。”上海市自行车行业协会总工程师徐道行说,截至今年2月,上海已有超过30家企业开展共享单车业务,注册用户超过450万,还有企业打算前来“抢滩”,“未来一旦平台倒下,谁来收尾就将成为一个问题。”
商家、平台、消费者都不在一个地方,消费却依然可以实现,这是互联网经济的魅力,但也给消费维权和监管带来了种种难题。
以互联网民宿行业为例,互联网民宿企业对资源的审核很多时候仅仅是基于房东上传的内饰照片等,对其是否具有营业资质、消防条件如何、实际的地址和交通便利程度、是否如描述中声称提供的设备设施实际状况等问题均没有足够的核查。
此外,诚信体系的缺失也是共享经济企业面临的一大共性问题。共享单车被上锁、二维码和车架号被刮坏、藏进绿化带和自家车棚甚至还有网民直播将共享单车扔进河里……共享资源遭遇恶意损毁后常常面临难以追责的局面。
监管“小步快跑”追上新业态
宁海说,对1300名消费者进行的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消费者认为共享单车值得推广;从民宿的体察结果来看,也有高达67.5%的体察者喜欢民宿的个性化特色,这说明消费者对共享经济是非常欢迎的,“企业应在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方面下功夫。”
“随着上海的共享单车市场进入了‘饱和’时代,企业如何更好地服务、政府如何精准监管将成为市场新的主题。”徐道行说,上海多部门接下来一段时间还将推进停车位“电子地图”建设,避免共享单车“泛滥”给周边居民带来困扰。
上海市质监局标准化处副处长孟凯介绍,目前,共享单车的相关团体标准已经完成编制,三个系列团体标准由上海自行车行业协会和天津市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协会牵头,包括了生产企业、运营企业、检验检测机构,这也是国内首个依托区域协作制订的团体标准。
孟凯说,《共享自行车技术条件》产品标准主要针对共享单车产品质量和安全要求,根据共享单车特点增加了车辆维修要求和报废时限要求,实现产品质量全过程管理;而《共享自行车服务规范》则包括了居民关心的设施设备维护要求、押金管理、投诉举报使用人诚信体系管理和使用者伤害赔偿等内容。“市场主体自我制定、自主承诺执行的团体标准上线后,企业未来就需要按照标准执行,标准将有助于强化市场主体自律,促进新生行业的规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