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刘一苇第二次参加考研,从前阵子公布的初试分数来看,她应该可以进入报考高校的复试。
刘一苇是辽宁一所985、211高校的2016届毕业生,她是班里为数不多的考研族,“班里的同学要么保研,要么出国,还有一部分人毕业直接工作了。”在刘一苇看来,班里同学之所以能本科毕业就顺利找到不错的工作,与毕业于985、211高校不无关系。而班里极少人考研的情形,她总结为“985、211高校学生的傲娇”。
尽管本科“出身”不低,但刘一苇还是不想本科毕业就踏上工作岗位。“我对‘工作’这个概念有点儿迷茫,考研也是想缓一缓,读书让我更有安全感。”她告诉记者,“工作什么时候都可以找,提高学历应该趁热打铁,学历是一辈子的事儿。”
刘一苇的目标是上海的一所985、211高校,“那所高校比我的本科毕业高校好很多,资源也更加丰富,去上海还可以开阔眼界。”第一次考研失利后,刘一苇依然没有打算工作,“我报考的专业很多人‘四战’‘五战’,我‘二战’不算什么,父母也很支持。”
如今,刘一苇正在准备复试,她的目标是读完硕士继续读博士,“我想留在高校里当老师,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只招博士了。”
与刘一苇本科毕业后就选择考研的情况不同,郑凯在工作近3年后,有了考研的念头。
2014年7月,郑凯从辽宁一所985、211高校毕业。本科毕业后,郑凯辗转上海、北京,已经换了4份工作了,现在他打算考研。“这几年过得不是很顺利,考研后会有更多可能性。”他说。
对郑凯来说,准备考研不是一件陌生的事,早在2013年9月,他就备考过。“大四时自己比较迷茫,不小心‘逃’过了学校的保研宣讲会,也错过了找工作的最佳时期,于是决定考研。”郑凯告诉记者,备考3个多月后,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不是很想继续读书,于是选择了放弃。